“互联网+”已经成为行业口头禅了。但任何一种思想、思路,当它被无节制谈论和传播时,最后都会沦为廉价的话语标签,顶多只能是正确到没有多大用处的常识。
常识很重要,但常识很难为我们带来优势。如果你要创业、创新,那么常识是你必须绕过的第一个巨大而无形的陷阱,一个看上去很不像陷阱的陷阱。
彼得·蒂尔说,如果你是基于常识去创业,那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“黄鳝王”吴良清邀我到莫干山挖春笋。挖笋时,“黄鳝王”又给我上了一课。
我们来到一个长满翠竹的山坡上,看到拔地而起的竹笋时,本人很是兴奋,抢起镢头就要开挖,“黄鳝王”笑着阻止我,说这样的笋是没法吃的,值得挖的笋必须在竹林子里仔细找才找得到。我找到了一个从地里冒出头的笋,又兴奋地抢起了镢头,“黄鳝王”再次阻止我,说这样的笋也是老到不能吃的。他指着旁边的一株“草”说,这才是我们要挖的笋。
我仔细看看这株“草”,才注意到其“草叶”偏宽,颜色也不是绿色,而是赭色的。“黄鳝王”告诉我,这是尚未露出地面的春笋的笋叶,只有这样的笋才是鲜嫩可口。在他的指导下,我终于挖出了一棵既嫩又壮的春笋。
“黄鳝王”告诉我,春笋是相对好挖的。难挖的是冬笋。春笋的笋叶是露出地面的,而冬笋藏在地下,只有经验相当丰富的人,才能从竹子的长势和竹子分布的态势,判断出冬笋的藏身处。
当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彼得·蒂尔关于“秘密”的说法。他说,创业和创新的关键,是找到它称之为“秘密”的东西。秘密是介于常识与幻想(“遥不可及者”)之间的东西。
秘密的首要特点,是因为它总是处在平常的视线(常识)触不到的某一点上。秘密就像长有草一样叶子的春笋,更像是深埋在地下,只能通过隐秘、侧面的碎片化信息方来判断其位置的冬笋。
常识固然难以成就独特而有效的商业模式,但如果对常识的反叛过了头,就会堕入一种可怕的迷梦。对梦想的沉迷常常导致幻听、幻视,如果这时候社会的整体氛围恰好是鼓励、烘托种种梦想的,众多创业者就很可能被幻想所裹挟。
梦想导致的迷狂有两种。
一种是“望山跑死马”式的迷狂。创业者受激情的蛊惑,往往会低估目标与现实的距离。
狂热的梦想还可能导致另一种迷狂,一种对“海市蜃楼”的迷狂。望着远处的山跑,山还是存在的,而海市蜃楼却完全是幻像。对这种“目标”的追逐会更加危险,更加致命。
秘密之所以可贵,是因为它隐藏在常识与幻觉之间,它超越了常识,又规避了幻觉。
彼得蒂尔说,在当今时代,所有的突破,都取决于你能否在常识和幻想的密集干扰中,独具慧眼地发现秘密。(文/吴伯凡 摘自《保定民营经济》)